每年10台!核电审批为何突然按下“快进键”?

2025年,中国核电产业发展迎来新动向——4月27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、广西防城港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,共计10台新机组,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。

  会议强调,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。事实上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审批。  图片

图片来自网络

  这一提速早有政策铺垫。2024年8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《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,出现了“加快西北风电光伏、西南水电、海上风电、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”的表述。

  数据显示,从2019年开始,国内核电审批节奏明显加快。2019-2021年,分别核准核电机组4台、4台、5台。2022年和2023年,连续两年均核准了10台,2024年更是核准了11台,加上此次新核准的10台,近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。

  为什么加快?答案很简单,核电的优势明显。

  相比其他发电方式,核电机组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常年保持在7000小时以上,位居所有电源之首,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烟尘和二氧化碳。

  2024年,我国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,位居全球第二,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.72%,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.34亿吨。

  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我国核电建设明显提速。近年来核准的多个新项目中,采用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,其中包含“华龙一号”机组。

  “华龙一号”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,设备国产化率达88%,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,其运用了单堆布置、大自由容积双层安全壳、抗大飞机撞击等先进设计理念。

  技术突破同时也带来了成本优势。“华龙一号”的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建设,有效降低了建设运营成本,提升了发电效率。

  4月16日,“玲龙一号”(ACP100)在海南昌江核电基地完成核心设备吊装。这也是继“华龙一号”后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,是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,是我国在核电自主创新上的重大突破。

  “玲龙一号”实现了小型化、集成化、多用途的技术突破:单台机组功率12.5万千瓦,占地面积小,可灵活应用于发电、工业供热、海水淡化等领域,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8.39%。其中,一体化压力容器、DCS、主泵等主关键设备均完全国产化,避免了小堆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
  中国核电从“技术引进”到“自主创新”的跃迁,为产业爆发奠定基础。“华龙一号”与“玲龙一号”作为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,已成为彰显国家科技实力的“双引擎”。

  面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,核能因其燃料储备周期长、供应链复杂度低等特性,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筹码。从能源装备产业来看,中国以核电装备自主化与集群化发展为核心,构建起覆盖“沿海-内陆”的产业生态。沿海地区依托大型核电站弥补一次能源短缺,中西部通过四川等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支撑。数据显示,全国60%的核电主设备、50%的大型铸锻件产自四川。上海、黑龙江则聚焦高端部件研发。

  在传统基建投资趋缓的背景下,核电站正成为新一轮大基建的重点。4月27日,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发布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(2025)》蓝皮书介绍,2024年,中国国内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,较上年增长520亿元,同比增54.79%,创历史新高。随着每年10台核电机组批量核准,核电投资将会持续高位运行。核电也有望成为新一轮“万亿级基建”的核心抓手。

  尽管核电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,但仍然离不开“安全”两个字。在加速推进核电布局的同时,我国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强化核电安全防线。“华龙一号”开创性地采用了“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”的安全设计理念,运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动建设,在遇到极端情况下也能保障核电站安全。而“玲龙一号”的核心突破在于完全非能动安全系统。该系统利用重力、自然循环等物理原理,在事故发生后72小时内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动停堆冷却,将事故风险降至10⁻⁷/堆年,安全性远超传统核电站。

  从谨慎试点到战略提速,中国核电的崛起不仅是能源革命的缩影,更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彰显。其背后,既有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,也有技术自立的内生动力,更蕴含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雄心。随着“华龙”出海、“玲龙”落地,中国正以核电为支点,撬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。

以上内容是小编根据中国新闻网等相关内容综合编辑整理而成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

下一篇:没有了